正式訪談前,我邀請朋友去楊秀龍主理的餐廳體驗了他提出的中國服務。
包間大屏上的歡迎詩里不僅有我們兩個的名字,也祝福我們閨蜜情像花一樣綻放。定制的扇子、餐桌上現場創作的沙畫、對餐品食材和文化背景的介紹,那一餐的每一刻我們都想記錄。
2012年楊秀龍來到北京創業,成立北京宴,剛營業就遇上政策調整。17000平的餐廳,每天需要18萬的營業額才能勉強維持,但當時北京宴一天的營業額只有2000多元。
楊秀龍賣了結婚的房,質疑自己當初來北京的決定,生不逢時的滋味甚至想過人生就到頭算了。
好在楊秀龍走出來了,走出來情緒的迷宮,也憑借中國服務的理念帶著北京宴突破了圍城。
中國服務真是如此有效嗎?國外管理理念奉為圭臬的時候楊秀龍如何提出中國服務的理念,以及來北京之前楊秀龍做了哪些量變來促成北京宴的質變?
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索的感覺真棒
楊秀龍在第一家公司工作了18年,從洗碗工到總經理接班人,他工作的身影留在了12個工作部門。
因病錯失高考,楊秀龍到青島海景花園酒店做洗碗工,是碗洗得最好的人。
其他人拿到碗就開始洗,楊秀龍先分類收納,不讓碗亂糟糟地鋪著,給新送到的臟碗留下擺放的空間。分類洗好的碗直接拿到后廚,也不需要二次整理。
楊秀龍靠著會組裝啟動器贏得電工師傅的認可,轉去做電工。同事突然離職,只做過一個月電工只換過燈泡的楊秀龍成為酒店里唯一一個電工。
去維修引風機時,楊秀龍連引風機是什么都不知道。打開引風機配電器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電線——大冬天的,楊秀龍歘的一下流汗了。
被人笑話啥也不會,楊秀龍心里不是滋味,非要弄清楚電工的工作。單位離家不到兩公里,但楊秀龍半年左右沒回家,天天在那研究,從入門蛻變為高級電工。
升職為工程部部長,除了電工,各種機器各種維修,楊秀龍都研究的明明白白。每晚和徒弟們互相出題考對方,每人出一題,考到對方回答不出為止。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真好啊。
沒有路就走出一條路
外國老師教酒店管理時,總說中外對服務的理解不一樣。國外80歲的老婦人都不希望有人幫忙拿行李,她要證明自己還可以。
2008年奧運會,酒店接待大量外國游客。楊秀龍發現,外國人怎么不希望有人服務。中國也不強制收小費,外國人享受中國的服務享受的很開心。
國外的理論在實踐中不適用,中國的服務又征服了很多外國游客。楊秀龍看到了中國服務的獨特價值,結合自己的經歷不斷完善理論。
帶著中國服務的理念,楊秀龍開了自己的咨詢公司,幫助首個服務對象-碧水灣溫泉度假村的營業額從多年來7000萬的瓶頸突破到1億元。
“咨詢公司只能提出建議,沒法掌控建議落實的程度,沒法充分發揮建議的力量。再者,沒真正做過企業,就去教別人做企業,說服力總是在一定程度上稍顯遜色。”
楊秀龍萌生了做實業的想法,充分發揮自己中國服務這張藥方的力量。
來了北京楊秀龍突然發現“自己走了一條很不同的路”。在青島的酒店12個部門工作過,恰恰沒在餐飲部工作過,沒當過廚師,也沒經營過餐廳。
北京宴一開業就遇上行業深度調整。眾多同賽道的餐廳閉店,北京宴也陷入每天十幾萬的虧損漩渦中。
賣了在青島的房子,回不去家了。站在頂樓,楊秀龍不能理解怎么這樣的事情偏偏叫自己趕上,郁悶至極想過就這樣算了,又不甘心就這樣結束。
帶著抱負來北京,希望中國服務的理念有更自由的平臺施展拳腳,能在更廣闊的天空中遨游,楊秀龍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不用救別人,救活自己”,就是這個理念最好的活招牌。
厘清了思路的楊秀龍回到北京宴,帶著員工大干一場。研讀了新政策,提出了宴會私人定制的理念。
不同人吃飯是有不一樣的需求的,同一個人和不同人吃飯也是又不一樣的需求。和家人吃飯是一種氛圍,和老同學吃飯又是另一種氛圍。
北京宴根據這些飯局不同的氛圍,布置不同的場景,策劃不同的環節,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驚喜。
中國服務不是簡單的在你需要紙巾錢就給你提供紙巾的察言觀色,更是希望通過服務傳遞對客人的祝福。
八旬老人的壽宴上,廚師給壽星送來長壽面,老人發覺這面和自己給孩子煮的一個味道。其實是壽星的兒子扮成廚師給老人煮的面。
中國服務的意義遠不局限于經濟層面,更是文化的交流。北京宴曾舉辦活動邀請外國人一起來包餃子,不同的餡料不同的包法不同的面皮,明明如此不同,但這些食物在一個鍋里時都是餃子,和而不同。
提及過去,楊秀龍說自己就是不服輸就是想把事情做好,提及未來,他希望自己的實踐真的給餐飲人帶來了啟發。
主持人:韓玉,深度訪談節目《玉見》創始人,十年電視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