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要聞聚焦
                    • 品牌快訊
                    • 品牌創新
                    • 品牌活動
                    • 品牌發布
                    • 品牌風采
                    • 品牌文化
                    • 視頻專區
                    • 專家觀點
                    • 人物訪談
                    logo 人物訪談
                    • 中宏網品牌首頁 >
                    • 人物訪談 >
                    • 正文

                    【光明論壇】讓科技成果不再“沉睡”該如何發力

                    2025-01-07 08:58:13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2024年是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十周年。2023年上海基礎研究投入增長至2013年的三倍以上;科創板首發募資額和總市值位居全國首位;科技創新助力上海經濟體量突破4萬億元大關……闖在基礎研究“無人區”,創在體制機制改革生態田,育在未來產業新質生產力,上海加快從“建框架”向“強功能”推進,邁向科技強國建設的下一個十年。

                      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高效、順暢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才能讓知識資本真正成為發展的不竭動力。

                      從全國來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仍有許多優質成果因“機制不暢、政策不細、資金短缺”停留在實驗室層面,成為“沉睡”的科技成果。如何在新時代拓寬科技成果轉化渠道,讓這些寶貴成果產生更大價值,已成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命題。

                      提升供給質量,讓原創成果更易“破繭成蝶”。成果轉化能否落到實處,取決于“源頭”能否持續輸出高質量成果。結合產業痛點與科技前沿,探索“需求導向+潛力前瞻”雙驅動模式。在科研立項時,產業與科研機構應建立定期對接機制,共享產業需求與技術發展的相關信息,對未來新興領域預留一定資源。建立“迭代式”成果評價與孵化機制,引入動態評估,重視成果的早期市場驗證與商用潛力,通過分層孵化為早期技術提供支持。此外,還應推動“企業前移+科研后移”耦合機制,讓高校與企業在早期研發中同頻互動,為技術方案設置“導向牌”和“紅燈區”,加速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完善政策體系,搭建從“紙面”到“落地”的銜接橋梁。科技成果轉化涉及科研立項、經費管理、設備采購、成果評估、確權、收益分配等多個環節,只有環環相扣、扎實推進方能將紙面成果“落地生金”。當前,我國雖已出臺多項促進成果轉化的法律法規及配套文件,并在部分地區探索專門條例,但實踐中,一些科研人員仍因缺乏明確操作指引,對政策執行的效果與可預見性心存顧慮。

                      為此,應從兩方面發力:一方面,進一步簡化、細化轉化流程,充分運用現有改革舉措,切實下放審批自主權,讓高校、科研院所乃至科研人員“一看即懂、一操即成”。另一方面,加強監督問責和盡職免責相結合,給敢闖敢試者以明確制度支持,讓他們敢于試錯、勇于擔當。只有打通“紙面”與“落地”之間的“腸梗阻”,才能讓科研機構放心使用公共資源,把成果高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發揮專業力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從“單打獨斗”轉向“生態共建”。成果轉化常需技術與市場、科研與法律、實驗室與投融資等多方對接。除政策助力外,更需打造協同聯動的專業化服務生態。平臺體系要系統布局。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分級孵化”與“概念驗證”中心,為早期技術提供小規模試驗與市場檢驗;對成熟度較高的項目,支持與社會資本共建轉化平臺或加速器,提供從原型打磨到市場推廣的全流程支持。人才與資本要深度協同。在技術經理人培養中,應兼顧知識產權布局、商業模式設計與投融資策略,打造“跨界型”技術經理人隊伍;政府與社會組織也可通過“母基金+子基金”等模式,引入天使投資與“耐心資本”,配合專業評估機構嚴控風險,讓潛力成果平穩跨越“死亡之谷”。

                      優化激勵機制,讓“能者多得”成為鮮明導向。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角”是科研人員。只有讓他們敢想、敢拼、敢干,才會激發持續的創新創業熱情。要在激勵與約束上雙管齊下,為科研團隊、管理者等主體制定清晰的“利益航標”和“責任紅線”。推廣“技術股權+分期付費”模式,在成果確權、收益分配上充分賦權,鼓勵擁有突破性成果的研發團隊享有更大自主決定權,讓科研人員真正享受創新的紅利;并可試點“轉化跟投制”,允許科研團隊以部分科研經費或股權收益進行再投入,持續為后續研發與孵化賦能。在職稱評審、項目審批、人才選拔中增設“轉化業績”獨立指標,將轉化成效與科研人員職業發展緊密掛鉤,倒逼團隊聚焦“真難題”攻關。同時,通過“盡職免責+責任約束”為基礎研究、中試等階段的失敗或試錯留足空間,賦予人員更多創新探索的勇氣與魄力。

                      強化協同互動,讓“沉睡”科技資產找準用武之地。科技創新從來都是學界、業界、政府多方深度融合的系統工程。唯有各方協力,潛能巨大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物盡其用”。應倡導“跨主體共同體”思維。支持組建產業聯盟和跨學科專家團隊,完善“揭榜掛帥”機制,鼓勵企業高管、技術骨干與高校科研團隊組建柔性項目組,開展聯合攻關和示范推廣。深化“場景牽引+資本撬動”雙輪驅動。在重點區域或行業擴大公共應用場景,允許技術團隊快速“試水”并迭代升級;鼓勵金融機構以“產業鏈金融+成果擔保”模式介入,為潛在商業價值高的技術提供專項債或風險分擔基金,挖掘更多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讓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破繭成蝶”、為社會生產生活帶來福祉與利好。

                      (作者:產健、張麗,分別系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評估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評估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素材源:董凡
                    編輯:康書源
                    審核:王明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 中宏網品牌欄目一行走訪陳鈺夫美術館

                    關于中宏網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免费a级毛片无码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