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和旅游不僅是最美的結合,也是世間最美的遇見。我隨川渝文藝名家采風團走進巴山大峽谷AAAA景區,會有什么最美的遇見呢?
一
人間四月天,最美是巴山。在大巴山脈巨大轉彎處,藏匿著有“巴山脊梁·峽谷畫廊”美稱的巴山大峽谷仙境。巴山大峽谷地處秦巴地區,位于川陜革命老區核心區,與重慶市開州區、城口縣毗鄰。這里山花爛漫,這里泉水淙淙,這里河魚嬉戲,這里鳥獸私語,這里空氣新鮮,這里美食誘人。傍晚時分的空氣香噴噴的,仿佛清澈明亮的山泉,把人的五臟六腑洗滌得干干凈凈,讓我們一陣陣醉魂酥骨。
巴山大峽谷附近的羅家壩遺址,既是巴人聚居地,也是巴文化的發源地。公元前316年,巴國雖被秦國滅亡,但巴人后裔繼續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步演變成土家族。如今,巴山大峽谷景區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
美食是旅游景區的靈魂密碼,是地域文化的鮮活載體。
渡口風情小鎮在夕陽的余暉中氤氳著濃濃的人間煙火氣。鍋鏟敲著鍋沿的當當聲,斧頭砍斫豬骨的咚咚聲,菜刀在砧板上切菜的嚓嚓聲,菜倒進油鍋的滋滋聲,此起彼伏,好一曲自然與生活的交響樂。
渡口風情小鎮依山傍水,山是大巴山,水是前河水。前河發源于重慶市城口縣,一路穿越崇山峻嶺,奔涌出巴山漢子的勇敢與堅毅,流淌到風情小鎮,流露出土家少女的嫵媚與纏綿。
在碧波蕩漾的河面上橫跨著一座100余米長的鐵索橋,過去是峽谷人過河的必經之路,由藤索橋、竹索橋演變而來。隨著峽谷天塹變通途,鐵索橋失去了往日的喧囂,偶爾與游客訴說著小鎮的歲月與風情。燕子酒店就坐落在這巴山大峽谷的入口處,占地面積一千三百多平方米,有四層樓,與巴人風情街隔河相望。
燕子酒店餐廳窗戶漸次亮起燈光,與河面的倒影相互映襯,如夢似幻。
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購娛”,“吃”排在首位。魯迅關于人生有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旅游的“吃”和魯迅的“溫飽”,不僅僅是人生命的基本需求,它們還共同表達了這樣一層意思:美食是人類的一種欲望。
已是用餐時分,我們移步餐廳,柔和的燈光灑滿了大廳。老板娘朱唇皓齒,頻頻唇啟齒露,似河面閃過的一束束陽光。而她那雪白的肌膚,仿佛映射出了皎潔的月色。溫馨的燈光點綴了餐桌上色彩鮮明的佳肴,垂涎誘人的香氣彌漫開來。
我們仿佛走進了一場盛大的美食狂歡,每一道美食帶著大自然的饋贈和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百草回芽,天地俱生。從春泥里鉆出來的野菜、春筍,從枝頭綻發出的香椿芽、神仙樹葉,味道鮮美,有著花草混合的清新,還有山野泥土淡淡的芬芳。野菜加工出來味道極其鮮美。
野菜不僅會讓人食欲大增,而且還有利于健康。《詩經》提到的野菜詩篇竟然有42篇,有25種野菜之多。“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詩句,見證了薺菜被人們食用和贊美的悠久歷史。
峽谷羹是以豆渣為主料,搭配剛剛采摘的蔬菜。趕上了這個季節的薺菜,無異于錦上添花。豆渣,黃豆浸泡磨漿后過濾出的粗渣,富含膳食纖維;薺菜,是巴山大峽谷比較常見的野菜,含有蛋白質、脂肪、粗纖維等多種營養素。先將豆渣加高湯煮沸,去除豆腥味,加入洗凈切碎的薺菜等食材,中小火慢燉至薺菜軟爛,豆渣和菜汁融合成糊狀。
峽谷羹色澤誘人,口感豐富,既有薺菜的鮮美,又有黃豆的清新,還有高湯的醇厚。我接連喝了三碗,仍不解饞。
吃著峽谷羹,我不禁想起了東坡羹。蘇東坡不僅是詩詞圣手、書法大師,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創新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等名菜,大家耳熟能詳。但他以薺菜為食材創新的東坡羹鮮為人知。東坡羹味道之鮮美,我們來看看蘇東坡給友人的書信:“君若知此味,則陸八珍皆可鄙厭也。”言下之意是,你要是品嘗了我的“東坡羹”,對什么駝峰、口蘑、沙豐雞、松雞之類的“陸八珍”,也就沒有胃口了。
峽谷羹粗糲中見細膩的口感,健康養生的理念,以及對鄉土情懷的承載,成為巴山大峽谷“舌尖上的鄉愁”代表。峽谷羹從“百家飯”蛻變成地方飲食文化名片,閃爍著民間飲食化平凡為神奇的智慧之光。品著可口的峽谷羹,我不由得心生感慨:假如蘇東坡來巴山大峽谷吃了“峽谷羹”,他還會吹噓“東坡羹”嗎?我想他在給友人信中的“東坡羹”應換成“峽谷羹”!
二
如果說峽谷羹這道小吃是一份家的味道,那么神仙豆腐這道小吃就是一份溫暖的記憶。
翡翠般的條狀豆腐在盤中重重疊疊,撒在上面的姜蔥蒜小米辣等佐料,讓神仙豆腐鮮嫩欲滴。伸筷拌勻佐料,傳來淡淡的清香,忍不住夾一塊咬上一口,嘴里滑溜溜的,口感苦隱隱的,肚里涼幽幽的,讓我突地神清氣爽,胃口大開。
“揉碎春光成美饌,品來世味勝神仙。”品著神仙豆腐的美味,仿佛勝過神仙。當然,神仙豆腐的由來不僅味賽神仙,還是神仙賜予的美味。
神仙豆腐的由來,在巴山大峽谷流傳著不同版本的傳說,但其核心內容是一致的。相傳很久以前一場大旱,河水斷流,田土龜裂,莊稼絕收,人們以野菜和樹皮為食,死神一步步逼近。在這危急關頭,觀音菩薩托夢給峽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山中有一種帶著氣味的樹葉,用柴灰一點,可以做成豆腐食用。老人帶著鄉親們上山找到了神仙樹,憑借夢中的記憶,色香味美的翡翠般豆腐制作成功,鄉親們就這樣度過了災荒。鄉親們感恩觀音菩薩,遂將這救命豆腐取名為神仙豆腐。
神仙樹是生長在秦巴山區的一種野生落葉灌木,似藤非藤,是樹非樹,毫不起眼。葉呈橢圓形或倒卵形,碧綠細嫩,全緣或有不規則粗齒。其干如荊條,質脆而易折,枝丫互生,耐人尋味。多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下、溝邊、荒山灌叢中。神仙樹的學名是六道木,這是一種祛風濕、解熱毒的中藥材。其實,山里人稱神仙樹為臭黃荊。是的,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臭味,無論炒食或者加工成其他食品,不僅臭味全消,反而飄逸出絕世美味。
將綠油油的葉片透過清泉,反復揉搓汁液橫流,在鍋中的汩汩聲中清香四溢,倒入草木灰水忙著攪動,冷卻成形的豆腐綠若翡翠,狀若凝脂。
據明代的《救荒本草》記載,制作神仙豆腐的樹葉片營養價值極高。人們不斷發現,葉片含果膠高達30%,含蛋白21%和17種氨基酸。
神仙豆腐在20世紀50——60年代,是峽谷饑荒時期的救命食物,如今成為土家族傳統美食的代表,承載著歷史記憶與自然饋贈的文化意義。
三
如果說小吃是峽谷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美食名片,那么民間特色菜則展現了峽谷人質樸而豐富的飲食文化風采。
民間特色菜來自大峽谷,具有濃厚的山野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特色菜取材于山野田間,融合了峽谷獨特的風俗習慣。燕子酒樓的粉粑粑炒臘肉,乃峽谷民間特色菜的代表。
循著蒜苗的香氣,一盤冒著熱氣的粉粑粑炒臘肉轉到了眼前。粉粑粑光滑細嫩,臘肉黃紅相間。我夾一口粉粑粑,質地軟糯;夾一口陳臘肉,肥而不膩,瘦得咸香可口。粉粑粑的滑潤與陳臘肉的咸香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既有山野風味,又有強烈的層次感。
渡口地處大巴山腹地,氣候濕潤,制作易于保存的食品應對漫長而寒冷的冬季,是人們夢寐以求的。臘肉,作為大巴山和西南地區的腌制品應運而生,在當時也是一種奢侈品。而粉粑粑則由洋芋(土豆)淀粉制成,洋芋在大巴山區廣泛種植,成為當地重要的食材。淀粉類食材易儲存且能吸收臘肉的油脂,形成獨特的口感。
見我吃得津津有味,同桌的本地文友介紹起了粉粑粑炒臘肉的秘訣:將洋芋粉、水、鹽置于容器中攪勻,靜放,醒兩三分鐘,鍋中放入少許菜籽油,將醒好的洋芋粉倒入油鍋中攪拌至熟透,撈出切成小塊。鍋中放入土臘肉翻炒出油油的金黃,放入適量小塊粉粑粑,佐以辣椒、蒜苗翻炒一通即可起鍋。我邊聽邊吃邊想:峽谷的洋芋粉配以峽谷的臘肉才有這個峽谷味。
當地流傳的民間俗語道:“粉粑粑炒臘肉,吃了一回想二回。”人們將臘肉與洋芋粉結合,創造出了既飽腹又美味的菜肴。這道菜不僅承載著土家族親情與鄉情的記憶,展示了土家族人在食材搭配與保存技藝上的獨特創造力,成為地方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
民間諺語云:吃不夠的炒臘肉,喝不完的包谷燒。花垣歌曲《包谷燒》歌詞:“金燦燦的包谷粒,清冽冽的包谷燒。”包谷燒,就是巴山大峽谷土家族的包谷燒酒,主要原料是玉米和山泉水。
在中國酒文化版圖上,喝包谷燒主要集中在西南版塊,因為這里的主糧就是包谷。用“喝”而不用“飲”,表明了峽谷人豁達豪放的人生態度。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說話大大咧咧,做事大大落落,做人大大方方。
用分酒器將包谷燒端到桌上,馬上飄出濃郁的酒香。我懷著一種莫名的沖動,嫻熟地倒滿了一杯酒,優雅地把酒杯送到嘴邊,忍不住深喝一口,大呼過癮,怎一個“燒”字了得!入口順滑得像山泉水,入喉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如火燒一般,從喉嚨到胃部,仿佛都在燃燒。我似乎帶著一股原始的野性,穿越進了峽谷深處的原始森林,我貪婪地吸吮著林間的香氣,夾雜著一絲玉米的自然甜香,混合著山野的清香氣息,暢快地與大自然干個滿杯。
峽谷人因長期勞作和獨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其熱情豪邁的性格。在喝酒上也情有獨鐘。一壺包谷燒,助他們驅寒壯膽,聚親會友,溫暖著歲月的荒涼。
喝著包谷燒,“寵辱偕忘,把酒臨風”的詩句掛在了嘴邊。晚年走進南陽的范仲淹,讀書寫作,飲酒作詩,心如止水,方能寫出《岳陽樓記》這樣的千古名篇。能喝酒的人,喝的不是酒,而是真豪性;會喝酒的人,吃的不是菜,而是好心情。
四
菜香酒酣之際,我仍念念不忘這里的鎮店之寶——巖豆燜飯這道主食。
我細細品著巖豆燜飯,一箸入囗,恍若聽見峽谷的陣陣松濤聲和前河的潺潺流水聲。巖豆燜飯口感香辣酥脆,巖豆的焦香、臘肉的陳香和米飯的清香交織在一起,既能品味山野的清新,又能感受土家族人的淳厚。
這道主食源自酒店創始人唐老太太。時光回溯至1969年,處于女人黃金歲月的唐老太太,因病被過量使用青霉素兩耳失聰,丈夫拋下她揚長而去。這位暮春年華的土家妹子,短暫沉淪后,迅速揚起了生活的風帆。巴山大峽谷入口處的鐵索橋頭,一間簡陋的小飯館誕生了,因為這位土家妹子心靈手巧,飯潤菜香譽滿峽谷。她用一碗熱湯,一碟鄉味,為往來的行人點燃溫暖。無論生活多么復雜,她的生活目標卻只有一個:在無聲的世界里烹煮出三個孩子的希望。這個目標簡單而有力,渺小而偉大,飽滿而充實,支撐著她的生命和呼吸,支撐著她所有的日子。土家妹子的朱顏任由歲月風霜刻出條條溝壑,始終操持著煤油燈般搖曳的小飯館,將巖豆燜飯的香氣織進峽谷的晨霧暮靄。
巖豆,是生長在大峽谷海拔1700米以上的野生豆科植物,常見于溝邊潮濕巖石或沙質土壤中。其豆粒飽滿,表皮帶有淡紅色斑點,因富含多種營養元素,被譽為“富硒巖豆”,并且祛風除濕、補益氣血和解毒散結的藥用價值。浸泡煮熟的巖豆燜煮至半熟,加入爆炒至透明的臘肉丁中。將炒好的巖豆與臘肉鋪于浸泡后的米上,加水小火慢燜到熟透。
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流逝,三代人接力書寫傳奇。從唐老太太蹣跚獨行創業,到兒女們的匠心深耕,昔日小飯館已蛻變為四層樓宇的巴文化地標。從唐老太太灶臺傳承至今的巖豆燜飯,仍是賓客必點的特色主食。
燕子酒樓的美食,你如果不嘗,你永遠不會想到它有多鮮美。食材就像一個人的人品,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蘇東坡崇尚天人合一,曾寫道:“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峽谷人的飲食,最大的美德就是食材的鮮,遵循自然原生態取向規律,傳承創新燒烤煮燉的烹飪方式,美食滋養了身體,也在不知不覺中造就了他們的性格。
峽谷美食和時間凝結在了一起,既是美好的回憶,又是時尚的品位;既是一種物質存在,又是一種感情寄托;既是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又是峽谷人智慧的結晶。燕子酒店為什么不搬到大都市發展?老板娘一語道破天機:搬出峽谷就沒有這方水土賦予的味道了!真正的美食,不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而且還承載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有人說:美食不僅與生命有關,它還是一面鏡子。你喜歡什么樣的美食,你就是什么樣的人。美食和旅游僅僅是最美的結合,制作美食的人和旅游才是世間最美的遇見。
作者簡介:何武,筆名鄰山竹,四川大竹縣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達州市文學藝術院首屆特聘作家,大竹縣科普作家協會主席,大竹縣作家協會顧問。曾獲2022年度中國散文年會二等獎,2023年度和2024年度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出版散文集《行吟竹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