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慈利縣長潭河的“水華”事件打破了張家界生態凈土的幻象,當溶洞深處的污染暗流撕開地質奇觀的美麗面紗,當“地下山河”變成“垃圾城堡”,這個以“綠野仙蹤”“神仙居所”聞名于世的旅游勝地,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從地下天坑的隱秘污染到田間地頭的塑料泛濫,從規模養殖的“合規”擴張到環保監管的頻頻失察,張家界的生態治理已迫在眉睫。這場關乎地質遺產存亡、旅游產業聲譽、氣候康養桂冠的保衛戰,不僅是對環境治理能力的考驗,更是對發展理念的深刻反思。在張家界核心景區并未污染的前提下,做好全域生態環境管控升維,來得比什么時候都緊迫!
許多朋友提醒我為張家界的溶洞污染事件發聲,我并非護短的人,而是勇于直面問題的人。所以我寫此文,核心觀點是:大張家界地區萬山萬洞,生態脆弱,經不起亂搞!張家界總體生態環境良好,幾大景區表現絕對優異!發展旅游產業是最好的生態保護!張家界要轉變生產理念,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張家界要做全國第一個限塑、禁塑的城市;張家界要逐步退出規模養殖企業,推廣九姆山輕度散養模式,在規模豬企未退出之前,環保局局長和企業董事長應定期到豬場排泄口的游泳池打卡作秀。
一、萬山萬洞:大張家界的生態窘境與現實糾結
大張家界地區(張家界市全境、常德山區、湘西州、懷化、邵陽等),萬山萬洞,地球漏斗,名不虛傳。在這樣的普遍地質條件下,據說本地一名五歲男孩,不慎跌入被草叢遮蔽的地下天坑,未曾想就在地下天坑生活到18歲,變成了成年野人才爬出天坑。
本人幾年前到石門縣南北鎮探索過龍門出水溶洞,發現洞口污染嚴重,洞外水草繁茂,河流并非清溪,原因在于上游地區的湖北農村排放污染物。
下鄉不難發現,田間地頭,常有一地的廢棄塑料瓶、塑料袋,這些都是裝現代科技狠活的容器,而多地農民農戶隨地扔。
無論上山撿菌子,還是走野,戶外,許多人將空礦泉水瓶扔在野外,個別水瓶尚存一半水量,太陽照射是否產生焦點效應進而引發山林莫名大火?目前尚無證據,但每年無人區山林突然間起火莫非是外星人縱火?
去戶外考察時發現,個別地區山路上全是羊屎牛糞,前幾年我登十八山,在36絞處有段羊腸小道全是羊屎,臭氣熏天,原來是有人養了一百多只羊。
正如此次暴露出來的:暴雨過后,湖南慈利縣長潭河呈現清流和濁流兩道明顯的界線,據一些網友說“臭氣”彌漫河岸。此前此間一群慈利青年冒險垂降進入楊家坡150米深的溶洞,頭燈照亮處:垃圾堆積達七層樓高,洞壁凝結著黑褐色污垢,畜禽糞水與陳年垃圾混雜成的污泥深達數米——一處歷經億萬年形成的喀斯特奇觀,竟成了藏污納垢的“天然糞坑”。清理人員在此發現了生產日期為2015年的礦泉水瓶,無聲訴說著長達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生態傷痕。
地表環境同樣不容樂觀。田間地頭散落的農藥瓶、化肥袋,山路上堆積的畜禽糞便,景區內隨意丟棄的礦泉水瓶,構成了一幅觸目驚心的污染畫面?,F代農業過度依賴農藥化肥的生產方式,導致土壤板結、水體富營養化;農村垃圾處理體系的缺失,使得生活垃圾肆意堆積,甚至被傾倒入天坑;規模養殖企業的無序擴張,將大量未經處理的畜禽糞便排放到環境中,加劇了污染程度。這些污染問題,如同一張張細密的網,正逐漸侵蝕著張家界的生態根基。
“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的光環背后,溶洞淪為垃圾場、泄糞處;“藻類水華”的專家結論被民間調查者用溶洞藏污鐵證推翻;大型畜牧公司在中央環保督察后仍被找到持續性排放的證據。雖然張家界的核心景區與此次事件毫無關系,但張家界的綠水青山神話,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二、追根溯源:生態困境背后的深層病灶
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的偏差是造成污染的重要根源。追求高產高效的生產模式,使得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不斷攀升。據統計,我國每年農藥使用量高達180萬噸,化肥使用量更是超過5000萬噸。過量的農藥化肥不僅無法被農作物完全吸收,還會隨著雨水徑流進入水體,造成污染。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嚴重違背了生態規律,導致生態系統失衡。
農村垃圾處理體系的不完善加劇了環境污染。在張家界的某些農村地區,垃圾桶形同虛設,垃圾清運時有時無,部分村民甚至將垃圾直接倒入天坑。這種“垃圾印度化”的處理方式,是對自然生態最大的毀損。
同時,規模養殖的無序發展也是污染的重要來源。許多養殖企業忽視環保要求,大量畜禽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排放。這些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通過溶洞流入或浸入水體后會引發富營養化,導致藻類大量繁殖,形成“水華”現象。此外,過度放牧和散養行為,也對草地植被造成了破壞,加劇了水土流失。
環保監管的失職失能更是讓污染問題雪上加霜。在張家界的部分地區,尤其是喀斯特地貌地區,環保監察存在空白,對企業排污、垃圾處理等問題監管不力。這種監管缺失,使得污染問題得不到及時遏制,逐漸演變成區域性生態危機。
三、破局之路:構建生態與發展的共生模式
革新農業發展理念是解決污染問題的關鍵。張家界應摒棄傳統的高污染、高能耗農業發展模式,轉向生態有機農業。通過推廣生物防治、有機肥料等綠色生產技術,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同時,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如有機茶、山野菜、植物萃取等。這些產業不僅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還能有效減少農業污染,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推行“禁塑”行動是減少白色污染的有效舉措。大張家界地區應在全國率先倡導“禁塑”行動,即絕對減少,甚至完全禁止使用塑料瓶裝水和飲料的行為,禁止使用塑料杯(尤其是一次性塑料杯),倡導人們出門帶杯子、帶壺、帶茶;堅決減少使用塑料袋的總量,大小商場應減少塑料制品的銷售,對一次性塑料袋征收高額環境稅,轉而推廣蕁麻纖維編織袋、可降解紙袋;包括在大張家界景區及鄉村應該設立取水網絡,倡導“自帶杯壺”的環保文化。當農戶山泉成為全國首富,那由此而帶來的數十億礦泉水瓶的去留是否埋下了污染的種子?這個成本誰來攤銷?
轉變養殖方式是治理養殖污染的重要途徑。張家界應嚴格控制,甚至逐步退出規模養殖企業,鼓勵家庭小規模養殖。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如“九姆山黑豬”山林散養模式,嚴格遵循50畝林地承載≤300頭的生態密度,實現糞污自然消納;同時,加強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建設有機肥加工廠,將畜禽糞便轉化為有機肥料,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對暫未退出的規模養豬企業,建議在養豬場的排出口設置游泳池,讓環保局局長、企業董事長定期去那里游泳打卡,以此證明排污的達標程度。
警醒
張家界應樹立起全人類生態燈塔之使命。當礦泉水瓶在暗洞中等待四百年的降解時限,我們已沒有時間躊躇——“綠野仙蹤”不應變為生態廢墟,“神仙居所”不應淪為水華漩渦,而應成為“東方翠谷”的搖籃,“氣候康養”的凈土,“大口呼吸”的天堂。聯想前些年我們炒作賣“空氣罐頭”,每呼吸一口張家界空氣值5美元,原來這片土地上的每一件糗事都與整體休戚相關。
當張家界的奇峰異石與溶洞河流因污染蒙上陰影,當“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的金字招牌面臨褪色風險,這場生態救贖已刻不容緩。唯有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革新發展理念,以系統科學的思維構建治理體系,以全民參與的熱情守護綠水青山,才能讓“綠野仙蹤”的美譽實至名歸。從全國第一個禁塑令、禁大型豬場令推行的城市到有機農業的崛起,從污染治理的攻堅到文旅產業的轉型,張家界的每一步探索,都可為中國山區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鳳凰涅槃式的轉型樣式。守護這片人間仙境,不僅是天地和良心,更是健康與生命。(作者:唐偉 湖南景云智旅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