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低空經濟繼2024年后再次被列入國家年度發展重點,并首次提出“安全健康發展”的新要求,標志著國內低空經濟產業發展重心已從單純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與效益并重。低空經濟作為全球新興產業,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運輸場景格局。其中,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憑借環保、高效、低噪等優勢,成為低空經濟最具潛力的載體。相較傳統直升機,eVTOL具備分布式電力推進系統提升安全性、全自動飛行模式降低人為失誤、運營成本僅為傳統直升機10%-20%的三重優勢,在文旅、物流與救援領域應用潛力顯著。
盡管國內eVTOL產業取得顯著進展,但仍面臨基礎設施建設、航載性能穩定、公眾認知壁壘等挑戰。為推動我國低空經濟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有必要基于低空經濟發展視域深入分析國內eVTOL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在各行業應用推廣瓶頸,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以提升我國eVTOL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把握全球低空經濟發展戰略機遇。
應用現狀:在文旅、物流與救援領域應用潛力顯著
一是文旅領域,地方政府支持與企業自主創新形成發展合力。地方支持方面,各地政府積極規劃低空文旅消費場景。江西率先提出“贛鄱空中走廊”規劃,旨在連接長江經濟帶與粵港澳大灣區,拓寬“贛粵大運河”的立體交通網絡,尤其在文旅領域,構建以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運行為主的紅色、綠色低空短途運輸航路,為游客提供一站式交通服務。企業創新方面,各eVTOL廠商積極拓展業務合作模式,與地方政府共同開發創新產品與服務體系。2024年6月,億航智能與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建設飛越天頂湖、百丈漈觀瀑等一批空中游覽專線,常態化運營載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項目。
二是物流領域,國家政策與產業生態同步完善。國家政策層面,《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明確指出,要聚焦“干—支—末”物流配送需求,推進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一批新型消費通用航空裝備適航取證。探索智慧物流新模式,推動大型無人配送支線物流連線組網,推動構建航空物流配送網絡。產業生態層面,各物流公司積極布局低空物流產業鏈,從單一配送場景向構建低空物流網絡延伸,如順豐推出“同城即時送”和“跨城急送”兩種無人機物流產品,在深圳構建同城、跨城低空物流網絡;迅蟻在合肥、杭州等地構建區域級低空醫療運輸網絡。
三是救援領域,地方政策全面布局與大量成熟案例構建起完整示范效應。政策方面,各地政府對“eVTOL+救援”做出全方面指導。合肥市政府支持擴大低空經濟在交通管理、應急救援、森林防火、救災減災等13個社會公共治理服務場景中的應用,推動低空產品和服務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運用。大量企業的成功經驗為eVTOL在救援領域產業落地提供寶貴經驗。截至2025年,eVTOL已擁有9類58個應用案例,為其在救援領域的全面普及提供完善的應用場景與案例支持。
發展瓶頸:缺少總體規劃和分類指導細則
一是文旅出行場景下,公眾對eVTOL的認知壁壘以及體驗價值與成本矛盾。首先,eVTOL作為一種新興空中交通工具,公眾對其適航認證體系缺乏基本了解,且航空事故的社會關注度極高。其次,目前eVTOL觀光體驗單次價格畸高,超出大眾消費能力,且受電池限制,單次體驗時長一般不超過半個小時。同時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大多數項目僅提供“繞景區一圈”的體驗內容,缺乏沉浸式體驗設計。
二是物流配送場景下,eVTOL配送網絡的設施建設、航路規劃、空地協同困局。首先,國內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起降點布局不夠合理。目前我國起降點數量有限,全國在冊管理的通用機場數量僅有449個,僅為美國公共通航機場數量的11%左右,導致eVTOL無法覆蓋每個重要的配送節點。同時,充電設施的配套以及通信網絡的部署也極為稀缺。其次,國內缺乏針對性的航路規劃。eVTOL的飛行路徑設計必須考慮城市建筑密度、人口密集區、障礙物以及現有航空交通流等因素,如何在空域中設計出與現有飛行器兼容的航路,并兼顧能耗和效率,確保配送任務能夠及時完成,是配送網絡設計中的一大難題。最后,空中物流系統與地面物流系統脫節。空中配送需要與地面運輸工具實現無縫接駁以落實“最后一公里”,但由于eVTOL和地面物流系統的數據和技術標準差異較大,缺乏統一的調度平臺和系統接口,導致信息流通不暢,無法實現高效的空地協同。
三是應急救援場景下,eVTOL的安全性、魯棒性以及航載性能有待提高。首先,國內eVTOL在應急救援場景下的應用尚處于探索階段。應急救援任務通常發生在極端環境,如震后災區、山區、火災現場、惡劣天氣等,自主飛控系統是eVTOL安全飛行的保障,現有的飛控系統在多電機協同控制、復雜環境感知以及極端工況下的控制邏輯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難以使eVTOL在強風、雷暴、高溫、低溫等氣候條件穩定飛行,在起降點不平整的情況下垂直起飛和安全著陸。其次,eVTOL飛行器的冗余系統與故障容錯設計不到位。應急救援中的飛行任務通常充滿不確定性,必須具備足夠的冗余系統和備份機制來保障飛行器的繼續飛行和安全迫降以應對突發事件,當前eVTOL飛行器的冗余系統和故障容錯能力尚未達到傳統航空器的成熟水平。最后,eVTOL在載重與續航等關鍵性能方面尚難滿足實際需求。國內eVTOL電池能量密度約285Wh/kg,尚未達到城市空中交通所需的400Wh/kg,這一差距導致eVTOL在有效載荷、航程和續航時間等關鍵性能上仍面臨較大瓶頸,而eVTOL需要較長的續航時間和較大的載重能力才能完成一些復雜的救援任務。
四是eVTOL相關管理法規滯后,專項法規缺位。低空空域管理缺少總體規劃和分類指導細則,各地發展戰略規劃呈現碎片化狀態,各地區之間缺乏整體謀劃和協調,存在發展不統一、資源利用不高效等現象。同時,由于國家層面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由民航局牽頭,而省市發展低空經濟牽頭部門不一,造成省際協同發展難度較大等問題。此外,我國適航標準和認證體系尚不成熟,eVTOL的取證大多通過“一事一議”、“專項審定”等方式,沒有形成標準化的認證流程,導致eVTOL的適航取證周期長、成本高,且已開始影響相關產品的市場推廣和應用。總體來看,文旅產業因缺乏eVTOL市場準入法規,導致相關項目在該領域的推廣和應用受限;物流配送領域缺乏專項空域管理法規,導致物流航線審批繁瑣,影響eVTOL的快速響應能力;而應急響應法規的缺失,使eVTOL在應急救援活動中難以獲得空域優先權。
對策建議:助推低空經濟“乘勢而起”“飛得更高”
一是構建“認知重塑+價值升級雙引擎”,創造eVTOL文旅普惠體驗。首先嘗試開展“破壁”行動,破解公眾對eVTOL的認知壁壘。推出“透明適航”公眾教育計劃,建立航空事故分級響應機制;認知場景化滲透,開展系統性公眾教育,建設城市空中交通體驗中心,組織常態化試乘活動。其次可以執行“煥新”計劃,重構公眾的體驗價值。進行成本革命,開發“共享航班”模式,多人拼機進而壓縮票價,政府發放“低空旅游消費券”補貼部分票價,降低消費門檻;升級體驗價值,結合景區歷史特色設計“時空穿越”主題航線,借助AR重現歷史場景或者地形燈影秀給予游客沉浸式飛行體驗。
二是設立“空地一體化配送網絡”,打造“立體物流”新生態。首先應加快推進全國性低空起降網絡建設,重點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率先建成高密度Vertiport體系,同步配套智能充電樁和通信網絡設施,通過“交通樞紐+分布式節點”的布局模式形成覆蓋80%城市群的“15分鐘低空交通圈”,同時對中西部地區通用機場進行改造升級,構建多層次起降服務網絡。其次,建立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智能空域管理平臺,實時監測和優化eVTOL的飛行路徑;設立專業航路規劃機構,整合不同飛行器數據,制定統一的航路規劃標準,為航路設計提供科學依據;開展區域試點項目,積累經驗,完善標準,同時出臺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推動eVTOL在物流配送領域的廣泛應用。最后,建立統一的空地一體化物流調度平臺,整合空地數據資源,包括eVTOL的飛行狀態、起降點信息、地面運輸車輛的位置和狀態等,并制定統一的數據接口,確保信息互通流暢以及實時共享;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研發空地協同技術,如智能優化算法、自動裝卸設備等,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空地協同的效率和安全性。
三是塑造“eVTOL產學研用協同體”,打通“空中120”生命通道。明確應急救援場景中eVTOL的技術攻關內容:仿生抗擾算法和多傳感器融合感知、分層式冗余設計和故障預測技術、固態電池集成技術。此類技術突破需要產學研用協同推進,國家應鼓勵eVTOL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組建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型研究機構,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工程驗證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同時設立國家專項基金,支持eVTOL龍頭企業與高校在教學研究、企業實踐等方面加強協同,培養更多的eVTOL專業雙型拔尖人才,并引導eVTOL企業積極吸納國內外低空市場專業技術專家,合理利用人力資源儲備,完善產業鏈布局。
四是加快低空經濟發展管理制度建設,為產業有序發展保駕護航。首先,建議國家編制“低空航路網絡規劃”,構建服務省際、城際、城市、城鄉的“干支末”低空航線網絡,重點布局長三角、粵港澳等城市群的低空走廊。其次,強化頂層設計,由中央空管委牽頭制定低空經濟發展綱要,統一各省市管理主體和職責分工,避免政策碎片化以及行政冗余;最后,積極推動優化航線飛行計劃申報審批環節,加快推進飛行計劃“統一窗口、一站式”辦理。專項法規方面,還需制定統一針對文旅場景的市場準入政策,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給予低風險常態化的物流航線以穩定的空域使用權,提高空域資源利用率;明確應急救援場景下eVTOL的空域優先權,確保其應急響應速度。(作者:王杜娟殷允強。王杜娟系四川大學商學院教授;殷允強系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