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要聞聚焦
              • 品牌快訊
              • 品牌創新
              • 品牌活動
              • 品牌發布
              • 品牌風采
              • 品牌文化
              • 視頻專區
              • 專家觀點
              • 人物訪談
              logo 專家觀點
              • 中宏網品牌首頁 >
              • 專家觀點 >
              • 正文

              品牌,場景化生存——行動指南:五步落地構建“場景化體驗”

              2025-04-16 09:24:56 中宏網品牌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面對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與快速變遷、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以及技術革新對傳統商業模式的顛覆性沖擊,品牌唯有依托場景化生存策略,方能構建核心競爭力,實現長期增長。以下為“品牌,場景化生存”文章的第四部分——行動指南:五步落地構建“場景化體驗”。

                與傳統營銷不同,數字時代消費機制和營銷體系不僅要讓用戶看到、聽到,更重要的是感受并體驗——理想情況下,四者兼而有之。品牌猿基于《場景營銷》和《極致用戶體驗》中的部分理論,結合本土實踐,為中國市場提煉出五步方法論,以幫助品牌有效構建場景化體驗。

                一、立目標:幫助用戶取得“進步”

                任何創新的重點在于幫助人們“追求進步”,而不是產品!——克里斯坦森《與運氣競爭》。在《體驗經濟》一書中,也能發現類似觀點:產品和服務進入一個新的世界,商業價值開始演變為體驗——創造最高經濟價值的業務是一種“幫助個人成長或擴大其可能性”的體驗。這預示著,未來的營銷重心需從眼球爭奪轉向幫助人們發現自我,追求進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品牌必須重新定義產品的優越性,喚醒用戶在特定情境下的自我認知。

                明確目標后,品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不斷追問以下三個問題:

                你理解用戶選擇你的產品或服務的真正原因嗎?你是否清楚他們選擇別人產品的動機是什么?深入了解用戶的選擇動機,有助于品牌找準自身定位,突出差異化優勢。例如,對于一款智能手機,用戶選擇它可能是因為其出色的拍照功能、流暢的系統體驗,或是時尚的外觀設計。品牌只有明確這些關鍵因素,才能在產品研發與營銷推廣中有的放矢。

                你的產品或服務怎樣幫助用戶在生活中變得更棒、更好,更幸福。品牌應思考如何通過產品或服務為用戶的生活帶來積極影響。以智能家居產品為例,它可以幫助用戶實現更加便捷、舒適的生活體驗,讓用戶從繁瑣的家務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從而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用戶在哪些具體場景中尋求何種進步?這一過程涉及哪些情感與社會因素?不同場景下用戶的需求和期望各不相同。比如在工作場景中,用戶可能希望通過使用高效的辦公軟件來提高工作效率,獲得職業上的晉升;在社交場景中,用戶可能希望借助時尚的穿搭產品來展現個人魅力,提升社交自信。了解這些場景與相關因素,有助于品牌精準地滿足用戶需求。

                二、重塑場景——打開想象和重新定義

                數字化秩序正在重塑人類生存空間:我們既生活在現實的物理世界,還活躍于短視頻、社交媒體、云端社群所構建的平行宇宙之中。這種“虛實交融”的狀態,催生出數量呈指數級增長的新場景與新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只需發揮一點想象力:

                生活方式場景分化:將生活方式分化分解到各個場景。譬如療愈,如今出現了花式“洗班味”溫泉水療,讓人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通過溫泉放松身心,緩解工作壓力;多巴胺戒斷的森林瑜伽,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幫助人們調節情緒,找回內心的平靜;存在主義避難所戶外露營,為人們提供了遠離城市喧囂,思考人生的空間;為生活開啟慢充模式“盤草缸”,在精心打理水草缸的過程中,享受寧靜與美好。萬事即為療愈,萬事皆可療愈,品牌可以針對這些細分的療愈場景,開發相應的產品與服務,滿足人們在不同場景下的療愈需求。

                用戶體驗全渠道化:基于用戶體驗的全渠道化。讓線上模擬線下,讓線下對標線上。從城市體驗店、社區服務店到中心快閃店,通過垂直整合的方式,讓全渠道發揮出場景體驗乘法的效果。例如,一些美妝品牌在線上電商平臺提供豐富的產品信息與虛擬試妝服務,讓用戶在家中就能便捷地了解產品并嘗試不同妝容;在線下門店,則通過專業的美容顧問、舒適的購物環境以及體驗式營銷活動,為用戶帶來沉浸式的購物體驗。線上線下相互補充,為用戶打造全方位的場景體驗。

                場景標簽化:把場景打造成亞文化載體。就如當下的臺球廳,不再僅僅是打臺球的場所,綜合各種亞文化和活動,如殺人游戲、二次元、微路演、游戲體驗場、美女秀場等,演化出全新的主題活動空間。品牌可以借助這些場景標簽,與特定的亞文化群體建立聯系,開展精準營銷。例如,針對二次元文化群體,推出與之相關的動漫聯名產品,舉辦動漫主題活動,吸引該群體的關注與參與。

                多屏聯動:多屏聯動也是空間鏈接指數級增長的具體表征。從PC端到手機屏,再延伸至智能電視、車載顯示屏,每增加一個承載信息與互動體驗的分屏,就如同為場景拓展增添了一個指數鏈接。比如,用戶在上班途中通過車載顯示屏接收實時路況信息與新聞資訊;在家中通過智能電視觀看電影、電視劇或參與在線教育課程;在休息時間使用手機瀏覽社交媒體、購物或玩游戲。品牌可以利用多屏聯動的特點,實現跨屏營銷,在不同屏幕上為用戶提供連貫的場景體驗。

                技術創新場景:運用算法、AI等最新技術創新場景。在智能家居領域,信息能夠主動貼心地照料、陪伴我們。例如,智能音箱可以根據用戶的日常習慣,自動播放喜歡的音樂、提醒日程安排;健身鏡借助虛擬教練,成功激活家庭健身場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健身指導。品牌應積極擁抱新技術,通過技術創新為用戶創造更加便捷、個性化的場景體驗。

                這種場景洞察并非憑空臆造,而是對現有要素進行拆解、重新組合以及展開全新想象的結果。劉逸春在《圈層商業》中提到,品牌要深入不同圈層的生活場景,挖掘其中的商業機會。通過重塑場景,品牌能夠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發現新的市場空間,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三、可得即用:幫助人們實現當下追求的價值——互動

                抽象地說,體驗意味著對信息的消費。我們今天更愿意去體驗而非占有,更愿意存在而非擁有。體驗是一種存在的形式。——韓炳哲《非物》。很多人誤以為“場景化體驗”復雜且難以施行,實則并非如此。一旦理解“體驗即存在形式”這一理念,實踐起來便簡單至極,或許只需輕點鼠標輸入幾行文字——這正是即時響應當下需求的體現。

                在這個無限媒體的時代,消費者與品牌的每一次接觸都是一種場景化體驗,而這些體驗將極大地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這種接觸是品牌強加給消費者的,還是消費者主動尋求的?如何設計這些體驗,將直接決定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程度以及他們與品牌互動的積極性。

                傳統營銷常常采用強迫觸達的方式,像電視廣告、電梯廣告以及APP開屏廣告等,試圖讓盡可能多的人知曉品牌,以獲取更廣泛的用戶。然而,回想一下我們最近被迫觀看廣告的經歷,多數時候引發的是煩躁而非興趣。與此相反,“場景化體驗”的目的在于“可得即用”,即選擇合適的時機與有需求的人建立單一而深度的人際連接,而不是泛化觸達。

                這種“當下追求的價值(互動)”的實現分為四層遞進:

                強迫體驗——要求關注:作為最低效的營銷方式,強迫體驗主要包括電視廣告、電商彈窗、戶外等單向手段。其本質是爭奪用戶的被動注意力。雖說在某些情形下仍能發揮一定作用,但對習慣掌控數字主權的新人類來說,效果正逐漸減弱。例如,在如今的互聯網環境下,用戶可以通過各種廣告攔截工具屏蔽電視廣告、電商彈窗等,使得這些強迫體驗式的營銷手段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直接體驗——傳遞信息:這是時代饋贈品牌的“禮物”:精準內容、算法廣告和用戶訂閱等。相較于傳統觸達,他們提供了更多元場景入口,使得品牌能夠在用戶主動選擇的路徑上與之建立聯系。這些體驗直接發生在品牌與個人之間,創造出在購買流程的各個關鍵節點推動用戶進一步行動的契機。當用戶有需求時,品牌通過簡潔的提示引導、激勵并刺激個人,最終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有效體驗。例如,電商平臺根據用戶的瀏覽歷史和購買偏好,為用戶推薦相關產品,這種精準的信息傳遞能夠提高用戶對品牌的關注度與購買意愿。

                互動體驗——肯定和認同:互動體驗涵蓋了社交媒體提供的核心交互方式,如點贊、評論、提及和分享,構成了數字化時代的“可得即用”價值體系。

                點贊代表即時肯定:表明“我聽到你了”“我同意你的看法”。這種隨性而直接的互動,使品牌能夠以新的方式融入用戶的生活。例如,當用戶發布一條關于品牌產品的使用心得時,品牌及時給予點贊,能夠讓用戶感受到品牌的關注與認可,增強用戶對品牌的好感。

                提及則是隱性關系綁定:品牌可以在全網尋找與自身相關的討論,然后評論甚至轉發。這些看起來可以忽略的互動,正是社媒用戶尋求個人認同的“真需求”。例如,某美妝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發現用戶討論其產品的化妝技巧,及時參與討論并提供專業建議,不僅能夠解決用戶的問題,還能加深品牌與用戶之間的聯系。

                分享是社交資本兌換:想想2014年靠春節好友分享一戰成名的微信紅包,2018年靠送好友咖啡而一炮而紅的瑞幸,普通人看到的燒錢和獲客,本質卻是用戶通過分享“優惠券”為社交關系增值的場景化體驗。請重新理解這句話:分享即獲取,分享越多獲取越多。當用戶分享品牌的產品或服務時,不僅能夠為品牌帶來新的潛在用戶,還能在社交關系中獲得一定的認同感與滿足感。

                參與體驗——情緒共振和生態共創:當消費者主動產生與品牌互動的想法時,他們就更容易參與進來。這便是場景化體驗的最高境界:由內驅力驅使的深度參與。這也是小米踐行的“參與感”以及品牌猿倡導的“共創感”的體現。參與使得內容有機可得,共創則為互動注入生命力。

                四、個性化:從體驗的個性化到個性化地提供體驗

                在無限媒體環境中,每一個時刻都是個性化的,沒有兩個時刻是完全相同的。我們的移動設備如同一位忠實且貼心的顧問,時時刻刻量身定制各種信息和內容。它們的選擇完全依賴于個人喜好,我們各個平臺瀏覽到的內容,均是歷經層層篩選,最終呈現的你喜歡的獨特體驗。在此過程中,平臺依據我們的行為推測我們的意愿,讓這些媒體能夠在愈發貼合我們、富有意義的場景里,為我們提供愈發個性化的體驗。

                換句話說,新消費的“個性化”已不再局限于“服務個性化”和“內容個性化”,而是通過算法的過濾和分析,展現出品牌獨特的個性化體驗,這成為在數字時代激發用戶共鳴的新基線。

                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做到“個性化地提供體驗”呢?以下介紹五個原則:

                連續性:首先,品牌在每一個環節所提供的體驗,都必須與自身的價值觀及理念緊密相連。如星巴克會員的“星星體系”。品牌要確保每一次互動、每一個觸點,都能說明品牌的意義,同時為用戶提供構建自身身份認同的新途徑。星巴克通過會員制度,讓用戶在消費過程中積累星星,兌換各種權益,不僅增加了用戶的黏性,還讓用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星巴克所倡導的咖啡文化與生活方式,強化了用戶對品牌的認同感。

                一致性:體驗設計應在各個渠道和接觸點之間保持高度一致。簡單來講,任何你想參與的地方,都要好好參與;任何你想做的事情,都必須千方百計地做好。如果線上提供了個性化體驗,而在實體店卻因為加盟商的原因無法實現,結果可想而知。例如,某品牌在線上電商平臺為用戶提供了個性化的產品推薦與定制服務,而在線下門店卻無法提供相應的體驗,這會導致用戶對品牌的印象產生落差,降低用戶對品牌的滿意度。

                一人千面:“千人千面”只是起步,“一人千面”才是真正起點。在這種情況下,為用戶貼上精準標簽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通過標簽化,品牌能夠深入了解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行為模式、興趣偏好和需求痛點。例如,對于一家線上服裝品牌而言,根據用戶瀏覽、購買的服裝款式、風格以及季節等因素,為用戶貼上“時尚潮流追隨者”“簡約舒適愛好者”“夏季清涼裝偏好者”等標簽。在營銷推廣時,針對“時尚潮流追隨者”推送當季最流行的服裝款式,并結合時尚博主的穿搭示范,激發他們的購買欲望;為“簡約舒適愛好者”推薦基礎款、面料優質且設計簡潔的服裝,并強調穿著的舒適度。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如工作日、周末、節假日等,根據時間標簽向用戶推送適合相應場景的服裝,像工作日推薦正式得體的職業裝,周末推薦休閑舒適的家居服或運動裝,節假日則推送適合聚會、出行的特色服裝。依據場景標簽,針對用戶不同的生活場景,如職場、約會、運動、旅行等,精準推薦適配的服裝。對于職場場景,提供剪裁合身、款式干練的西裝套裝;約會場景下,推薦浪漫優雅的連衣裙或休閑時尚的情侶裝;運動場景中,推送專業的運動裝備;旅行場景時,介紹輕便易攜帶、兼具功能性與時尚感的服裝。結合用戶喜好度標簽,對經常購買某一品牌或某一風格服裝的用戶,給予專屬的優惠活動、新品優先試用等福利,增強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對于身處不同圈層亞文化的用戶,如二次元、嘻哈文化、復古文化等圈層,品牌可以推出與之對應的服裝系列,舉辦主題活動等方式,吸引圈層用戶的關注與參與。例如,與二次元圈層合作推出動漫聯名服裝,在服裝的設計上融入動漫元素,同時邀請二次元領域的知名coser穿著展示,在二次元相關的線上社區、線下展會等渠道進行推廣,滿足該圈層用戶對獨特性和歸屬感的需求。

                一對一:與用戶建立一對一的深度聯系,能夠實現更高水準的個性化體驗。在過去,受限于技術與資源,這幾乎是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然而,在如今的環境,借助AI,營銷人員得以精準定制品牌體驗的內容、所選用的渠道、推送的時機以及交付方式等各個環節。AI技術能夠根據用戶的歷史數據、實時行為以及與品牌的互動情況,深入分析用戶的需求和偏好。例如,某在線教育品牌利用AI智能客服,在用戶咨詢課程時,能夠迅速了解用戶的學習目標、基礎水平以及時間安排等信息,為用戶推薦最適合的課程套餐、授課教師以及學習計劃。在課程推送方面,根據用戶的學習進度和時間習慣,在合適的時間通過用戶常用的社交平臺、短信或APP推送課程提醒、學習資料以及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在交付方式上,為用戶提供多種選擇,如直播課程、錄播課程、在線答疑、線下輔導等,滿足不同用戶的學習方式需求。通過這種一對一的深度服務,品牌能夠與用戶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接,提升用戶對品牌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循環性:將用戶參與融入“動態體驗鏈”中。用戶參與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復合因素,但這并不是場景體驗循環的開始,而是推動循環持續下去的關鍵動力。當用戶參與到品牌的場景化體驗中,如參與產品設計、品牌活動策劃、線上社區討論等,他們不僅能夠獲得獨特的體驗,還會對品牌產生更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品牌通過收集用戶在參與過程中的反饋和建議,能夠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改進場景體驗。例如,某運動品牌推出一款新的運動鞋,邀請用戶參與設計過程,用戶可以提出自己對鞋子款式、顏色、功能等方面的想法和建議。品牌根據用戶的反饋進行產品優化,并將優化后的產品推向市場。購買了這款鞋子的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又會在品牌的線上社區分享自己的穿著體驗、運動感受等,這些反饋又為品牌下一次的產品設計和場景體驗優化提供了參考。這樣,用戶參與、品牌優化、用戶再體驗的循環不斷進行,使得品牌的場景化體驗能夠持續創新和完善,吸引更多用戶參與,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

                通過遵循這五個原則,品牌能夠實現從體驗的個性化到個性化地提供體驗的轉變,在無限媒體環境中更好地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提升品牌在數字時代的競爭力。正如葉茂中所說,品牌要深入了解消費者,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而個性化地提供體驗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

                五、“超級用戶”和“超級社群”:場景化體驗的終極進化

                粉絲效應讓豬也能飛起來!——《參與感》。從樂高認證大師和AFOL到Lululemon大使和門店教育家,從愛彼迎的超贊房東到Google的頂級貢獻者,從雷軍爆米花到董宇輝丈母娘,從阿那亞社群到混沌學園創新院……這些橫跨不同行業的超級用戶與社群,正重塑著數字時代商業終極法則——最高級的營銷不是征服用戶,而是讓用戶成為生態共建者。

                要理解這種“終極”性,需要從兩個維度來看:

                “超級用戶”自我的成長和進步:如果和超級用戶深入交流,會發現他們大多都能合理地解釋自己的購買行為和熱愛邏輯。相較于普通用戶,他們自己就能從產品中尋找到更多的情感、意義與價值。以樂高超級玩家為例:他們對樂高積木的癡迷,絕非僅僅為了消遣娛樂,更多是借助搭建積木這一方式來創作作品,表達自我。他們組建社群,舉辦活動,與志同道合之人共享快樂。甚至部分超級玩家將樂高作為自己的事業,定義他們的人生。這些超級用戶在與品牌的互動過程中,不斷挖掘產品的潛力,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他們對品牌的熱愛不僅體現在購買行為上,更體現在積極參與品牌相關的各種活動,為品牌傳播口碑,吸引更多潛在用戶。

                創造品牌的不再是公司,而是超級用戶:在當下,這些超級用戶具備超乎尋常的影響力。與傳統專家相比,他們更受關注、更活躍,也更能產生實效。他們可能是擴散者,通過點贊、評論、轉發等方式以自己的方式擴散品牌;可能是參與者,積極互動和參與品牌活動;可能是創造者,以獨特創新的內容支持自己喜愛的品牌;也可能是積極的員工,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企業成長貢獻力量。例如,在某美妝品牌的線上社區中,一些超級用戶會分享自己使用該品牌產品后的化妝教程、護膚心得等內容,這些內容不僅為其他用戶提供了實用的參考,還吸引了更多潛在用戶對品牌的關注。品牌通過與這些超級用戶的緊密合作,能夠更好地了解用戶需求,優化產品和服務,同時借助超級用戶的影響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這些超級用戶和社群的存在,賦予了品牌場景化體驗的“超能力”——數以萬計的超級個體自發地為品牌創造無限場景和無限體驗。此時,品牌不再受到流量的束縛,因為用戶會主動譜寫傳播篇章;無需絞盡腦汁制造熱點,也不必擔憂內容枯竭,共建者會持續輸送創意養分。品牌甚至能擺脫價格和功能的紅海,原因在于超級用戶群體所蘊含的情緒和情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能夠吸引并影響另一群人。在這場品牌與用戶雙向奔赴、相互成就的營銷革命中,我們得以在充滿不確定性的“VUCA”迷霧中找到全新的入口,同時也開啟了新一輪對商業價值的深度探尋。此時,我們終將理解:創造價值的終極形態,是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的互相成就。華杉強調品牌要與消費者建立深度的情感連接,超級用戶和超級社群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載體。通過培養超級用戶和構建超級社群,品牌能夠實現場景化體驗的終極進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作者 劉逸春著名商業觀察家、中國TOP10杰出經理人、念智品牌創始人/本文內容略有修改)

              素材源:董凡
              編輯:康書源
              審核:吳娜

              • 中宏網品牌欄目一行走訪陳鈺夫美術館

              關于中宏網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免费a级毛片无码av